你的位置:杏运娱乐 > 最新动态 > >消失的永乐大典: 西方打死也不会说出的崛起奥秘, 一册3200万
热点资讯
最新动态

消失的永乐大典: 西方打死也不会说出的崛起奥秘, 一册3200万

发布日期:2024-08-11 20:01    点击次数:81

说起百科全书,大家估计会想到《不列颠百科全书》,它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知名度最高,权威性最强的百科全书,此书共有1.5万余幅图,8.1万余个条目,字数达4350万,详尽介绍了人类各个重要学科领域,对历史、当代事件、人物均有详细说明。

然而很多人可能忘了,在历史上,还有一本比它更早、更牛的百科巨著,那就是《永乐大典》。它的成书比《不列颠百科全书》早了300多年,全书共有11095册,约3.7亿个字,汇总了七八千种古今图书,是当之无愧的百科之王。

更有意思的是,被无数公知认定为最权威的《不列颠百科全书》,却将《永乐大典》称作“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”,一本全球知名的百科全书,公开承认另一本百科全书,可见其份量有多重。

那么,既然《永乐大典》如此牛掰,为何却没有和《不列颠百科全书》齐名,甚至都没被列为世界三大百科全书呢?究其原因,是因为它的大部分都不见了。

2020年7月,在法国拍卖会上,一位中国藏家以813万欧元(约合6400万人民币)的价格,拍下了两册四卷《永乐大典》,一时轰动国内外。

仅两册的价值就达到了6400万,可想而知《永乐大典》的珍贵和稀有,实际上,现今存在于世的《永乐大典》不过800多卷,而且还是散落在世界各地,想将大典全部集齐,简直比登天还难。

《永乐大典》有多牛

在中国古代,有三本公认的百科全书,即明朝的《永乐大典》,清朝的《四库全书》和《古今图书集成》,被誉为“古代三大皇家巨作”。

不过,论内容的广泛性和知识的深度性,后两者都不及《永乐大典》。康熙年间的《古今图书集成》和《永乐大典》一样,都属于类书,全书分为5020册,共10000卷,字数达1.6亿字,从内容上来讲,它就相当于是“简略版”的《永乐大典》。

《四库全书》是乾隆时期的大型丛书,分经、史、子、集四个部分,所以称之为“四库”,据记载,此书共计7.93万卷,3.6万余册,约8亿字。

它的规模虽远比永乐大典大,但其本身受到了文字狱的巨大局限。在当时,大量典籍被列为禁书,凡是那些被清朝统治者认定为违背了伦理纲常,不符合义理教条,危及满族统治的,均被销毁或者删改,加上“十全老人”乾隆虚荣心爆棚,所以全书的内容收录并不全,错漏删改甚多,堪称是修书毁史。

而且,《四库全书》在收录的过程中还加入了诸多批判,以教诲人们忠君爱国,有很大的说教成分,所以此书的总字数虽然比《永乐大典》多出1倍有余,但涉及的内容范围并没有后者宽泛。此外,全书只收录了3400多种图书,而大典则有将近8000种文献典籍。

《永乐大典》的内容,囊括了经、史、子、集,涉及到天文地理、释藏道经、阴阳医术、占卜、工艺、农业、戏剧、习俗,还有类似于元朝人理发的民间趣事等,可谓包罗万象,无所不有,而且大典在编纂的过程,几乎没有发生毁书浩劫,对典籍内容删改甚少,保留了百科全书的“原汁原味”。

关于全书和大典,其实还有一件趣事。在雍正年间,供职于翰林院的李绂和全祖望,曾接触到了《永乐大典》,两人在大典中,看到了许多世上未曾见过的史书典籍,惊呼其为“宇宙之鸿宝”。两人一商议,决定先将这些想见却不可得的书籍抄录出来。

但由于大典的内容太过繁浩,即便两人每天看20卷,依然忙不过来,一年之后,辑佚工作就停下了。不过,二人的辑佚成果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,给日后《四库全书》辑佚《永乐大典》奠下了基础。

大典诞生记

事实上,开启大典篇章的皇帝,不是明成祖朱棣,而是朱元璋。

公元1388年,刚中进士的解缙向朱元璋提议,建议大明应该新编一部高质量的类书,以示国威,朱元璋很欣赏解缙的看法,但之后不久,解缙就被罢官了。

1398年,朱元璋重提这件事,于是召集朝中政要一同搜集“经史百家之言”,以编撰一本《纪要》。只可惜,朱元璋在六月份驾崩,此事便不了了之。

朱棣即位后,永乐元年(公元1403年),朱棣为整理历朝历代知识,决定修一部巨著以彰显国威,造福万世,于是便以“凡书契以来百家之书,至于天文、地志、医卜、技艺、僧道之言,辑成一书”为宗旨,修撰文献。

一开始的时候,朱棣是让解缙带着147人编纂,一年后,《文献大成》落成。不过,当朱棣看到成书时却颇为不满,觉得“尚多未备”。

于是乎,朱棣又钦点太子少师姚广孝任监修,和解缙、郑赐等人重修文献,这次动用了2169人编写,其中包括各地官员和民间人才(总计3000人参与),同时调用了南京文渊阁的所有馆藏,以求将华夏民族千年的知识都涵盖于其中。

永乐五年,这本繁浩的文献终于定稿,在当时,朱棣还亲自为其作了一篇700字的序,并赐名为《永乐大典》,一年后,全书抄写完毕。

《永乐大典》的牛掰之处,就在于它的创造性和宽泛性,在此之前,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,可能都从未有过一本能将人类知识经验全面汇集的宝书。

不过,正因为它的内容过于繁盛,所以在纂修之后,朝廷只抄录了一部,这就是“永乐正本”。到嘉靖时期,因担心大典受损,于是嘉靖帝又组织上百人重新录了一部,即“嘉靖副本”。大典告成后,正本送回了文渊阁,副本则藏在皇史宬。

这两部大典,都深藏在宫廷内,没有刊印,流传甚少,在朝代更替、列强入侵中,不断被盗窃、焚毁、抢掠,“正本”早已不知所踪,而“副本”最后也只剩下400余册。

那么,这上万册消失的永乐大典,最有可能去了哪呢?

正、副本的命运

在《永乐大典》重录后,有关于大典的记载其实就很少见了,特别是正本的下落更加扑朔迷离。

有人认为,大典毁于万历二十五年的紫禁城大火;也有人认为,大典做了嘉靖的陪葬品,毕竟嘉靖帝生前就对其爱不释手;还有一种说法,认为大典正本毁于明末的农民起义。

但不管怎么说,正本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失踪了,至于它是如何突然亡佚的?已经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桩悬案。

副本流传到清代,也并未得到多少重视,一直到雍正年间,才从皇史宬移到了翰林院,待李、全二人抄录大典后,《永乐大典》才逐渐受到了清廷的重视。

而等到清朝纂修《四库全书》时,大典已经散佚了2000多卷;道光之后,清廷日渐衰微,官员们监守自盗,使得大典进一步流失;当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,大典副本也迎来了最后一场浩劫,外国侵略者抢掠,清廷官员偷窃,大火焚烧翰林院...

就这样,多达11095册的《永乐大典》终于彻底亡佚了,这也着实令每一个中国人痛心。

到1912年《大典》移到京师图书馆时,总计只剩下了64册,不足原本的1%;新中国成立后,增加到了144册,其余400多册残卷则散布在8个国家。

说到这,其实差不多就可以结束了,不过,当我们回过头去看一看西方的百科全书发展史,就会发现事情好像没有那么简单。

16-18世纪的西方,在没有知识、技术积累的前提下,却能在某一个特殊时刻迎来了文化大爆发,一批又一批规模浩大、质量奇高的百科全书突然就冒出来了,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质变,堪称上帝的奇迹。

《寰宇大观》中的中国新图

比如说西方的第一本百科全书《寰宇大观》,德国的《赫尔德百科全书》,还有英国的《钱伯斯百科全书》和后面的《不列颠百科全书》等等。

且不说这些百科全书的内容是如何收录的,就从当时欧洲人的词汇量来看,都不太支持他们搞一本几千万字的百科全书。

据说,《不列颠百科全书》是1771年出版的,而在1755年出版的《约翰逊词典》中,也不过4.5万个单词,在词汇量不足,书面语言还没有统一的情况下,真的可以写出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书吗?

更有意思的是,当年传到西方的《康熙词典》,正好也是4.5万个单词。

除此之外,在各类百科全书中,来自中国的资料信息十分丰富,有的甚至还要用到大量中文。

就像奥地利教授乔治·莱纳在他的《欧洲百科全书中的中国》中说的那样:“中国的知识是欧洲百科书的源泉......这本书揭示了中国知识是如何变成欧洲知识的一部分。”

最后,让我们重新回顾一下《永乐大典》的散佚时间。按照前文所讲,大典正本是在嘉靖之后不久忽然全部散佚,如此看来,最有可能丢失的时间,当属是隆庆和万历两朝。

有趣的来了,在万历年间,负责文渊阁大典正本的官员,是内阁次辅、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,据悉,这位人物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多贡献。1603年,徐光启还入了天主教,教名保禄。

根据亡佚时间,藏书地点,负责人物这三个基本要素来看,大典正本的突然消失似乎另有隐情。换言之,正本的亡佚,是不是还有某种我们意想不到的可能?



上一篇:古代“一两银子”, 相当于多少人民币? 你每月工资有几两银子
下一篇:四川金控受让国宝人寿12%股权 3年前曾计划控股保险公司未果
友情链接: